- A+
由于工程设计未充分考虑往期工程结余物资、牛鞭效应将实际需求逐步放大、项目部门优先领用新采购物资等原因,仓库中物资越积越多、越存越久,阻碍资金活用、增加管理负担。在库存积压难以完全“根治”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对实物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有效控制损耗、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呢?关键在于把好“出库关”!
国网公司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国家电网公司仓储业务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第八十六条提出,物资出库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物流控制先进先出法(FIFO)可使库存物资在保质期内投入生产,在库结余物料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了因按规办事而使用额外流程所产生的时间成本;还便于及早发现问题物资,提高对供应商绩效反馈水平;也可使得期末库存金额接近于市场价值,从而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消除帐面资产不实的隐患。
常见的FIFO管理可通过平置或特定存储方式,按照物资同类型(出库频率、重量形状、易破损程度)同区域面向通道分类保管来实现。
但在电力仓库实际运营过程中,先进先出却没那么简单。
一、痛点分析
(一)仓库功能区域规划不合理,物资难以有序排放
据初步统计,需办理实物入库的电力通用、专项物资型号规格约700余种,SKU数量较多。仓库规划建设时,存储空间不足、存储方式不匹配、待出入库区布局不合理、物流通道狭窄等问题,使得实物存储归类码放时难以将物资批次号与库内固定区域绑定存储,从而出现“一品多位”的问题,发货时,工作人员就难以及时找到先入的物资,易出现按照“就近原则”发料的情况。
(二)仓库货位化管理程度不 高,作业效率低强度大
传统仓库主要通过由保管员进行货位划分、实施账卡物管理、开展定期盘点移库等措施来实施货位化管理,但是保管员大多沿袭多年经验和个人习惯放置物品,对物资需求的动态变化考虑较少,这就造成货位划分的科学性、存放货物种类的合理性、动态掌握货位上存放货物的及时性对仓库工作人员素质的依赖程度较大,缺乏先进理论、技术的支撑与校验。
因基础数据不足、信息系统资源尚不能有效支持业务等原因,市场上鲜有定制化的WMS系统和算法能够实现电力物资的货位分配与优化管理。与此同时,在货位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作业自动化程度不足情况下,发货作业需靠人工核查库存、查找货位,先进物资出库需将后进物资移库补位,仓库中核查、查找、装卸、码垛等重复劳动多,作业效率低、强度大。
(三)管理规范、KPI绩效考核需进一步加强落实
当前电力仓储管理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库存周转率、积压物资利库率、账实一致率等,暂未明确设置与“先进先出”相关的考核标准,且在仓库日常管理过程中,需求方领料时指定批次情况较为普遍,相同型号的通用物资往往根据领料人所属的部门和计划编制人发料,未完全根据物资库龄办理出库。
现阶段仓库运营人员普遍缺乏先进先出意识,且在仓库日常运营过程中,物资盘点清查、发货账物核查等工作准确性有待提升,通过仓库检查进行账物全面核查,工作量大、内容繁琐,而采取抽查方式,细微问题就不易暴露,规范性检查缺少有力抓手,长期积累下的问题处理难度日益增加。
二、业务提升
想要做好电力物资的先进先出管理,是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进行支撑的,只有做好做实“收、存、盘”基本功,才能有“发”的坚实保障。下面,我们就以“最老的物资最先离开”为目标,给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布局规划,奠定先进先出基础
以“一库一论”为原则,采集仓库待存储物资种类、规格尺寸、重量、防水防湿等物资存储特性以及历史库存、出入库、退料、包装尺寸等大量数据,运用数据处理方法论,进行库容、出入库需求等物流特性分析。同时应依据网省公司要求,对仓库布局、库区划分、常规与自动化设施设备选型、信息化建设等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
(二)应用先进技术,实现货位化管理
一是从货位分配、实物查找、货位优化三方面入手,基于射频识别、传感器技术与大数据分析,以周转率为基础,结合产品相关性、同一性、互补性、尺寸重量特性等法则,通过信息系统算法规则实现仓库货位的精准分配与持续优化。
二是应用具有仓位管理模块的仓储管理系统,配备无人叉车、全自动行吊、桁架机器人等现代装卸设备,堆垛机、四向穿梭车等现代存储设备,机械手等现代拣选设备,实现批次物料的精准货位匹配与高效出库作业。
(三)加强人员培训,
强化管理规范落实
一是引入专业仓储培训机构或选取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年轻同志组建培训组,对仓库人员组织开展多次数、深程度、强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师徒制”确保每位人员100%达标。
二是设置先进先出内控管理指标,围绕考核标准,做好周期统计,做到“出现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有效杜绝细微问题累计迸发情况,不断落实先进先出管理理念。